資訊共享

AI難越人智慧 導致數碼鴻溝

由國際商業機器公司(IBM)研製、以人工智能(AI)驅動的自然語言系統「屈臣」(Watson)於2011年美國電視問答遊戲節目《危險邊緣》中壓倒人類勝出比賽。賽後IBM更把「屈臣」AI算法投入智能商務應用。另外,谷歌公司(Google)利用「深度學習」(deep learning)算法所研製的「阿法狗」(AlphaGo)AI圍棋專家系統於2016年3月以4比1大勝南韓九段圍棋高手李世石。

上述兩件事均震撼全球,就此不少人推測在不斷進步的AI技術之下,「機器代人」的新世代指日可待。例如,在社交網絡上AI專業「對話機器人」(chatbot)將會大行其道;虛擬AI醫生將會與病人(人類)自由交談,為他們進行遙距診症,而對方卻無法識別它的身分;政府利用「大數據」技術來進行社會分析(social analytics),並基於分析結果設計有效的政策,為市民提供優質生活環境。

智能智力智慧離不開大數據分析

筆者認為「機器換人」只是科幻片的橋段而已,在現實生活中「人工智能」恐怕難以全面取代「人類智能」(HI)。然而,不論今天或未來,AI肯定是輔助人類在不同任務上作聰明決策的核心技術。不謀而合地華人電腦科學家、美國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院士(IEEE fellow)洪小文博士最近在南韓舉行的「21世紀的計算」討論會中所發表以「人工智能與人類智能共進化」為題的大會報告中亦帶出同一觀點。

洪小文院士指出人類在決策上擁有以下不同程度的思考特質:「智能」(intelligence)引導人類利用過往經驗(數據及知識)去分析及解決今天類似的問題,數學程式及電腦算法便是典型工具;具備「智力」(intellect)包括判斷力、創作力等的人可以隨意利用過往經驗去預測新情景、新事物;富「智慧」(wisdom)的人更可以創造新知識、新常態。然而,今天的電腦技術充其量只可以有效地提供「智能」功能,即是AI,而AI可以進一步輔助人類優化提升「智力」及「智慧」。歸根究柢,不論「智能」、「智力」或「智慧」,三者都離不開「大數據」分析。值得一提的是去年馬雲曾多次在公開演說中指出「未來將由IT(information technology)時代進入DT(data technology)時代,即數據資訊為主的時代」。

解決數碼壟斷 政府責無旁貸

正因未來DT主導全球資訊,環球商務市場將會出現「數碼鴻溝」(digital divide)的不健康現象。國際DT巨擘蘋果、谷歌、百度、騰訊等各自擁有分秒俱增的海量數據,他們必然會廣泛運用AI技術進行「大數據」分析,獲取不同範疇(例如商務、社交、醫療等)的應用知識,了解應用環境,從而推行「應用智能」(application intelligence)。可是在數據壟斷的情况之下,這些巨擘將可不費吹灰之力鯨吞分佈世界各地的中小型企業。這現象難免會進一步深化世界「貧者愈貧,富者愈富」的社會問題。

解決全球數碼壟斷的問題,各地政府責無旁貸,港府也不例外。筆者認為「開放數據」(open data)是唯一有效的方案,港府亦深知這道理,早於數年前已推出「資料一線通」(data.gov.hk)公眾服務,可是服務的開放程度及效率卻落後於其他先進經濟體,例如在最新的「環球開放數據指標」(Global Open Data Index)中台灣在122個經濟體中獨佔鰲頭,而香港僅排第37位而已。適逢港府正在籌劃2017年施政報告,筆者建議政府額外投放資源優化現有的開放數據服務,包括鼓勵更多私人機構參與,除了採用此服務之餘,亦開放自己的數據。

 

來源:明報 2016-12-17